怎样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一切皆对象」?
有意思的问题。我大学二年级的时候终于开始迷惑这件事,所幸偶遇一篇奇文《OO,OO以后,及其极限》,拨云见日般地看到语言哲学的有趣之处。摘抄其中两段:(……)
上述这些变化,表面是不同的编程工具在城头变幻大王旗,但其背后反映的却是一种更为深刻的认识论的改变,即你是用何种观点来认识这个世界的?
在PO中,程序员们分析了问题域之后,得到一个PO的模型,其中常见的词语是变量,函数,过程等;
PO: 现实世界 → 流程图(变量,函数) → PO语言 → 执行求解
在OO中,程序员们先得到一个OO的模型,其中常见的词语是类,对象,方法,消息等;
OO: 现实世界 → 类图(对象,方法) → OO语言 → 执行求解
我们可以看到:
PO更接近于计算机世界的物理实现;OO则更符合于人们的认识习惯;
如果说,软件危机的根源在于人们认识表达的过程(不断反复,逐步深化)和冯.诺依曼计算机的实现过程(顺序执行)之间存在巨大鸿沟的话,那么从PO到OO意味这这鸿沟在逐渐缩小;
OO作为一种思想及编程语言,为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从分析设计到coding——提供了一个完整解决方案。 OO堪称是软件发展取得的里程碑式的伟大成就,人们无不为之喝彩!
一提到OO,我们将会联想到C++,smalltalk,simula,联想到Use Case,ROSE,Mr Jacboson 以及Rational公司,但却很少有人会提及维特跟斯坦(Wittgenstein)。 然而,正是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哲学家,不仅第一次清楚地表达了OO的思想,更进一步提及了OO以后的事情,及其最后的极限所在。
(……)
维特跟斯坦是本世纪乃至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他生前只于1922年出版了一本著作——《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在该书中,他阐述了一种世界观,或者说一种认识世界的观点,这种观点,在六七十年后的今天,终于由一种哲学思想沉淀到技术的层面上来,成为计算机业界的宠儿,这就是“OO”,Object-Oriented,面向对象,或物件导向(港台用语)。不知道这两段有没有引起你看原文的兴趣呢?需要注意的是,这几乎是十年前的文章,当时侃维特根斯坦和语言哲学的风气还没那么流行,现在读起来多少有点过时感。作者后面甚至不辞辛苦地翻译了《逻辑哲学论》的大部分内容,并且和OO思想结合在一起。推荐一读,也许也能对你有些助益。(搜索 "OO,OO以后,及其极限" 即可。可惜不知道作者是谁,也不知道他后来有没有对于FP另有见地。)
让我们先扯得远点儿,(可能扯得确实远了点),先谈谈这个人,再谈他 《逻辑哲学论》一书
中的 OO 思想。
对西方哲学感兴趣的朋友都知道,在西方哲学史上发生过两次深刻的转向。 一次是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另一次是由“认识论”到“方法论”的转向。
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西方哲学,被称为“本体论”的时代(……)
中世纪之后,(……),哲学开始了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变(……)
科学其实就是融合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长处而发展壮大的。 既强调试验和观察,运用归纳法,也重视利用数学和逻辑从归纳的结果出发,构造理论框架,演绎出新的科学定理。
到了康德以后,尤其是本世纪初,哲学的核心问题开始由“认识论”转向“方法论”,哲学关心的核心问题是认识如何实现的问题。这一时期,哲学家们开始认识到语言对于人的认识的特殊地位,他们纷纷从研究语言出发来研究哲学。 其中甚至有些人极端的认为以前的所有哲学问题不过是语言的问题而已。
哲学的这次转向有时也被称为是“语言的转向” ,新的哲学观点被冠以“语言哲学”或“分析哲学”的名称。
“语言哲学” 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或者说可以被进一步分为两个学派:“逻辑分析派”和“日常语言派”。维特跟斯坦的引人瞩目之处在于:他在前期持逻辑分析的观点,后期则持日常语言的观点。
总结一下上面论述的要点,现在我们知道:
西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变革,一次是认识论转向;一次是语言转向;第一次转向使哲学的基础从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变为认识论,从研究超验的存在物转到研究认识的主体和主客体关系;第二次转向把对主客体的关系的研究变成了对主体间的交流和传达问题的研究。把对主体的研究从观念和思想的领域转到了语言的领域(语句及其意义);
(……)
以上我罗里罗唆,主要是介绍了维特跟斯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及其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兴之所至,请大家见谅。
下面我们进入主题,谈一谈《逻辑哲学论》 及其中表述的OO思想。
原发布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416600/answer/15638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