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词性和根据各种词性的变化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德语、英语、荷兰语都属于日耳曼语族,日耳曼语族和包含法语、意大利语等语言的罗曼语族,包含俄语、乌克兰语的斯拉夫语族,以及包括梵语、印地语的印度-伊朗语族等等都属于印欧语系,印欧语系源自原始印欧语(Proto-Indo-European,PIE),一种语言学家构建出来的上古语言,使用者是公元前五千年生活在东欧大草原的原始印欧人。坟冢假说(Kurgan hypothesis)认为正是这些人的扩张和征服让现在的亚欧大陆上遍布印欧语系诸语言的使用者。

而一般认为 PIE 里面有给名词分类的习惯,不过给名词分类并不是 PIE 专有的特征,包括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在内的闪语族同样也给名词分类,斯瓦希里语甚至把名词分成九类。分类的依据一开始可能是跟自然、信仰或者价值观念有关,比如男人女人分属阳性阴性,动者名词(agent noun,也就是有能力做某事的名词,比如「战士」)属于阳性,形容词名词(adjectival noun,也就是源于某事情处于什么状态的名词,比如「饥饿」)属于阴性。这一习惯被后来的大部分语言继承下来,比如拉丁语冰岛语俄语意大利语,在另一些语言中则被丢弃或简化掉,比如波斯语英语或者荷兰语。那些留着名词词性的语言非但对于同样词汇的词性都不再统一,甚至连分类的方法都变了,比如巴斯克语只分动物、非动物两性,也基本都不再能够给出明显的分类逻辑,或者这种逻辑已经因为太过久远而被遗忘了,比如德语里太阳是阴性看起来很荒诞,可如果你知道古日耳曼神话里,太阳神苏娜是女神,这就有逻辑了。

我想你现在应该明白了并不只有德语有词性。当然我还是没有解答给名词分类有什么意义

……

你知道哲学里面有一个流派叫做「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有句名言叫做「存在先于本质」,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其中「存在」和「本质」两个词在法语里都是阴性,因为它们属于形容词名词——扯远了,总之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我们生下来没有什么意义,预先假设我们的生命是有意义的,是没有意义的。你莫名其妙就这么存在了,没有人知道你为什么活着,你活着也是找不到答案的。至于你的存在最后会产生什么意义,也就是,你会有怎样的「本质」,那都是以你存在为前提条件的事情。

在历久经年(读作:大概一年)困扰于德语词性何以如此这一问题之后,我想我只能用同样的存在主义态度看待德语词性:它就这么存在了,并且延续到了今天。它有什么意义么?我觉得没有。可是它一定要有什么意义么?我觉得也不必。你说中文里量词有什么意义么?我觉得其实没有。偏旁有什么意义么?我觉得可能也没有。可它们都是给名词分类的实实在在的系统,而且比德语词性复杂得多。

至于「根据各种词性的变化」学名叫做「屈折」(Inflection)。请根据这个关键字请自行研究吧,看一遍维基就大概明白了。

本版同文其他答案所谓「(语法)词性使得德语(或屈折语)的语序可以随意处置」的观点或许就是词性因为其「存在」而产生的「本质」。毕竟,没有语法词性的语言同样可以屈折,语法词性也并不一定要在屈折语中才能出现。而且语法词性的存在也并没有阻止大部分印欧语向分析语转变。
原发布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105065/answer/23667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