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外语可以学到思维方式吗?
大哉问。语言哲学里面有个上世纪初出现的观点叫萨皮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认为「语言完全决定人的思维」,或者至少「语言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思维」;前者称为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基本上已经被否定了,而后者叫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至今仍旧有所研究和讨论。有兴趣可以按照关键字去找一些资料来读。另外我记得 The Economist 有过 一场关于语言决定思考方式的辩论 ,其中反方对于「某语言没 / 有某种说法(所以某语言使用者不能进行对应思考)」之类流行观念的批评让我印象挺深的。具体到题目来说,我觉得脱离文化背景的外语对于思维方式的直接影响其实非常有限。背单词时去查词源,可以从构词法中窥得一些操持该语言的人可能具有的思维方式——比如前面的 hypothesis 这个源自希腊语的词由 hypo- 「在下面」和 thesis 「放置」两个部分组成,或许可以藉此窥见古希腊人所谓「假说」就是「放在讨论下面的基础」;又或者在学语法的时候,也许会因为一些外语与母语的差异而注意到操持该语言的人可能会注意到的细节——比如德语里面要区分「书在桌上」和「把书放到桌上」之中「桌子」的用法,前者是静态的场景要用第三格,后者却是动态的过程要用第四格,于是也由此经常思考某件事请究竟属于动态还是静态。单纯能从语言层面上学到的也大概就局限在这些事情上面而已。
可一旦去试图掌握怎样说外语才算「地道」,就能更明显地学到思维方式,或者说,感受到思维方式的差异。比如措辞上,不能说「腰疼」而说「背疼」,服药不说「eat」而是「take」;造句上,句子总要有个显式的主语,太长的修饰成分应该作为从句接在被修饰物后面而不是统统粘在修饰物前面,这就是思维的差异。外语的思维方式毫无疑问能够习得,甚至很容易潜移默化反噬母语——回头去读本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些人一定会觉得别扭,因为从第二句开始都没有明显的主语啊!如果写成「你背单词时去查词源……」就舒服多了;而刚刚「外语的思维方式毫无疑问能够习得」这句就更不通了,明明应该是「能被习得」不是么?大家几乎写到无感的「某某是……的」也是外语思维方式一例,随手摘录此刻知乎主页上面的一句:「是因为说出这些话的人,往往都是跟我素不相识的」——它表达的意思是与「是因为说出这些话的人,往往都跟我素不相识」完全没有差异的,但我们就认为这样写是顺理成章的,原因之一就是英语里是必须这样写的,所以我们这样写也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的思维就是这样受到了影响的。
不过我想真正能让人学到思维方式的部分在于外语所打开的世界。通过外语可以读懂外国人写的书,听懂他们闲聊,看懂他们的广告和电视剧,从而让你能有个机会去理解这些东西背后的「思维方式」,换言之,通过外语可以让你接触到外国文化,而外国文化能让你认识到思维方式的差异,并能够通过对比和自省来「学到」其他思维方式。捷克斯洛伐克首任总统托马斯·马萨里克说过,「你会的语言越多,经历的人生就越多」(Kolik jazyků znáš, tolikrát jsi člověkem. As many languages you know, as many times you are a human being.),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原发布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252609/answer/2729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