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之前

应该是二〇〇五年暑假,我从长沙的大学回到天津家里。而那时候还是我的好朋友、甚至是最好朋友的刘海儿同学,也从维也纳回国了。我骑着车,顶着酷暑去看望他,在他家清凉的瓷砖地板和凉席上并排而卧,望着天花板吹空调闲聊。他随身带着一包刻录光盘,从奥地利回来也带着。在那个U盘只有64兆、移动硬盘是什么可以吃吗的时代,这是许多人的习惯。不过那时我的光盘包是个抽拉式的小盒子,只有大概二十片的容量,还有许多页空着;而刘海儿的光盘包则是长条形对开、每页双碟并列的巨制,塞得满满当当,而且有两包。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电影,他从浙大FTP、The Last Fantasy、各种BT站点下载,或者从同学友人处拷贝而来的,仔细挑选、认真分类,用获得优良测评的名牌光盘和品质有所保证的刻录机、以稳妥慢速刻录下来,再耐心校验一遍,最后用油性记号笔在光盘上写好内容明细的电影。

虽然不能确定是否就在那个夏天我在刘海儿家看的《七武士》或者《十二怒汉》,但《日落之前》和《日出之前》两部却毋庸置疑。我还多少记得刘海儿拈着碟片介绍两部电影时的措辞:「一男一女,别的嘛都没有,就是几个长镜头拉到底,两个人白话」。(「白话」天津方言念「baí hu」,意思是侃侃而谈。)而两部电影相隔九年,刘海儿是先看第二部,再回头去追第一部。他问我想怎么看,我说你推荐吧,于是我们就又按照这个次序看了一遍。对,我们两个男生,性取向正常,二十一岁,没正经谈过恋爱,甚至还是处男(好吧我不知道当时刘海儿是不是但至少我是),并肩坐在笔记本电脑前面,花一下午看了两部文艺爱情片。我已经不太记得当时的感受,或者说当时我并没有太多特别感受,只是觉得《日落之前》戛然而止,《日出之前》美不胜收。

然后就这样过去了八年。八年里我背井离乡,出国念书,毕业工作,谈过恋爱又分手,去了巴黎也去了维也纳,刘海儿跟我割席断交,我自此不再把谁称作「一辈子的好朋友」。八年里我偶尔会想起这两部电影,尤其是每次走在西堤岛东南角那座桥,pont de l’Archevêché上面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日落之前》,桥旁边的码头就是两人登上巴黎游船的地方,想来也是这部电影让我第一次从这个角度看圣母院时感觉到似曾相识。《日出之前》则更多地只是被连带着想起,作为第二部忧伤现实的唯美前传而存在着。虽然一直也没有完整地把两部电影再看一遍,我却似乎越来越能在回味时理解两个人在两样场景里各自的两种感受。当然也会有些关于相遇和告别、拥有和失去,瞬间勇气或者一生约定的联想,但我毕竟是个电影genre只知Sci-Fi无论魏晋的愚蠢青年,想不出这方面有什么可写的。

我也从来没想过它还会出第三部,毕竟是没有巨星、没有史诗、没有床戏的cult电影,拍不好很容易被影迷们骂狗尾续貂。所以当四月份在推特上看到《午夜之前》的预告片时,我居然有点忐忑。大概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明明就是那些cult追随者的一分子,也完全不能抗拒自己去影院看一看这部想必又是设定于一日之内一男一女别的嘛都没有就是几个长镜头拉到底两个人白话的话痨电影都在讲些什么的欲望。我甚至专门地没有去看剧透,反正这部电影哪怕把所有对白写下来也透不出什么内容,它的精髓无非就是,对,看两个人怎样把这些台词说出来而已。我也不害怕看到它会感觉到失望,哪怕Rotten Tomatoes给它个20%的评价,我还是会去看一下。总之那时候,唯一令我感觉到遗憾的,或许就是我将不得不独自去看这部电影。现在看完它再去回想,独自看这部电影一定会觉得它是悲剧,会觉得它谕示着即便美好相遇又失散然后再奇迹般找回彼此的情侣,还是免不得被中年危机折磨走形的命运。

当然这篇blog本意不是写影评,我写不来,而且总觉得很蠢。我只想说,幸好我没有一个人去看它。四月之后我几乎忘记这部电影即将上映的事情,直到六月下旬,我牵着小暖的手走在香榭丽舍大街上,看到两人高的巨幅海报时,才从失去理智般的甜蜜里挤出一丝清明,回到德国匆匆下载了前两部,和小暖分两晚一起重温,然后赶在《Before Midnight》下线前看完了它,唯一可惜的也许就是只有德语版可看。从那间小巧影院出来,我们携手走在夏夜凉风里面,低声讨论着剧情时,许多台词就感觉还意犹在耳,比如——

「这就是真爱,也许它并不完美,但如果看不见,肯定是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