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事22

因为目前的生活处于不知有爱、无论进退的状态,故而想藉由做些没做过的事情折腾一下。这两个周末都去试驾,就是这个念想。打算三四月份买车,功课做到现在,始觉想买的车若没开过,怎么说都是纸上谈兵。请原谅我又要开始恶俗并且有物化女性之嫌的比喻——其实我是女权主义者谢谢——汽车就像美女一样,别人再怎么说好,你看过、摸过、开过才知道自己究竟喜不喜欢。三围和发动机容量一样,虽然都是实体的量化指标,但是永远不能代替对实体的触感本身。想要知道你爱不爱一个女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四目相对,上下其手。

儿童不宜的部分写完了,让我们先来谈谈我对奥迪的复杂心情,以及奥迪A1是一款什么样的车。奥迪,又叫四个圈,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汽车品牌。和奔驰、宝马一样,它是德国的牌子,不过也许很多人都知道奔驰总部在斯图加特、宝马在慕尼黑,但奥迪的总部在哪里,是大多数人不问搜索引擎就答不上来的问题。其实直到两年前我也不知道。那个地方叫做——我还是得google一下——Ingolstadt,因戈尔施塔特,「因戈尔城」。以我国标准来说,这个在巴伐利亚的城市并不大,十二万人。奥迪并不是在这里发家的,因戈尔施塔特成为奥迪总部的理由很简单:战争。二战之后,原本的奥迪总部所在城市(Zwickau)被归入东德,奥迪公司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之下于因戈尔施塔特重组,并延续至今。「奔驰」是个人名(本茨),「宝马」是个缩写(巴伐利亚马达制造厂),「奥迪」则是个人名的衍生物——奥迪公司的创始人名叫奥古斯特·霍希(August Horch),Horch这个词在德语中有「聆听」的意思。当时霍希的遭遇和乔布斯类似,就是创立了一家公司然后被扫地出门。这家公司就叫做霍希。霍希先生想要再开一家叫霍希的公司,但是原霍希公司告他侵权,他只好苦苦地想个新名字,而最后他朋友的孩子,在学拉丁语的时候听到大人们的对话,就提议说,拉丁谚语说,「Audi alteram partem」(「兼听则明」),不如叫Audi吧。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老爷车展上,奥迪牌旁边总是放着霍希牌的缘故。

虽然奥迪品牌的背后有这个有趣的故事,不过作为不懂车的门外汉,我对奥迪一直没什么好感。仔细追寻这种成见的根源,我惊讶地发现最合理的解释是,我童年的时候,认识一个不那么讨喜的蜀黍,而他的职业是个奥迪车司机。第二合理的解释是,由于奇特的历史原因,奥迪在我国是官车的标配,所以每当看到这四个圈,我就会想起我们那些敬爱的脑满肠肥的官老爷们。所以,你懂的。而第三合理的解释,就是这副「广告板战争」——

BMW Checkmate

奥迪竖起一面广告牌写着:your move, BMW.
宝马回敬到:Checkmate.

同为巴伐利亚州的汽车厂,奥迪和宝马颇有些势不两立的味道,连带着甚至连两者的用户也各占山头、势同水火。去年三月份我与朋友开着租来的宝马开去慕尼黑,一路上总是遇到莫名其妙的「奥迪超车现象」:前方有一辆车,哪怕已经在以一百三、四左右的时速前进,我若以一百六、七的速度超车,他会立刻提速到接近两百反超过来,然后扬长而去。当这样的事发生几次,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注意到,对方是辆奥迪。至于宝马用户是否也是这样对待奥迪用户,我不得而知,不过这件事让我产生了某种负面感觉,有些就是开奥迪的人,很促狭。当然,audi alteram partem,奥迪用户或许想法正好相反。这件事情甚至可以用善意的角度去解读,比如,这其实是一种健康的、很man的游戏——「你看,还是我的加速性能比较好对不对?你再来超我呀!我们飙车吧!」——诸如此类。不过,作为一个负面思考长大的家伙,我总觉得这不是什么有趣的事情。如果你本来在主观上没有开那么快的念头,那么因为特定的某些别人比你快,就决定要一脚把油门踩到地板上,这在我看来是一种不可理喻的危险行为。我并不是不喜欢冒险,但是我讨厌因为来自他人的激励而产生冒险的念头。

不过喜欢飙车的人有可能开任何牌子的汽车,比如长沙的公车司机们就能把苏州金龙飚到心惊肉跳的地步,所以我这样以偏概全是不对的。

管他呢。

A1 e-tron
A1 e-tron by conhunter, on Flickr

二〇〇七年东京车展上,奥迪公司展出了一款混合动力概念车,唤作Metroproject Quattro,以汽油直喷引擎驱动前轮,电动引擎驱动后轮。三年之后,这款车化身为奥迪A1,取代了毫无建树的奥迪A2,成为奥迪吸引年轻人的主打车款。从网上的种种评测看来,这是一款相当讨喜的小型车,是奥迪面对BMW Mini Cooper的回应。所以我就想说,不如去店里问问吧,而且4S店试车又不用钱。于是给附近的奥迪经销商打了电话,约好周六去试车。

试的是一辆Attraction 1.2 TFSI。签好合约,销售人员给了我钥匙,简单介绍了几句,就回去做他自己的事了。我打火上路,沿着联邦大道500号向黑森林的深处驶去。这条路是事先想好的,因为有很多上下坡和急转弯,风景又好,而且那天也是个大晴天。必须说A1是一辆反应灵敏、动力充足的小车,换挡的感觉很自然,爬坡毫不吃力,过弯敏捷,快速行驶时也稳定。绕完山路,上到高速,超过几辆车感觉还是很安静,一瞥速度已经一百六十了,很惊讶,因为平时开欧宝Corsa,加速慢不说,上了一百三就会开始发飘,风的噪音也大了起来,整俩车都在提醒你它跑得很吃力。而这辆A1则不然,显然是觉得目前的速度实在稀松平常,用三五千转意思一下,忍受着我的青涩。

缺点方面,感觉悬挂有些偏硬,虽然这样比较有驾驶感,但是坐的人应该会不舒服。车内饰的质感没有评测说的那么好,毕竟是超级入门款的奥迪。音响的效果不错,发动机的声音很清晰,但是一点也不吵。后座是个软肋,膝盖部分还好,头则会整个顶到天花板。

A1 tested

当然最大的缺点就是太贵。我试的这一辆,配置很基础,开价一万九,过去四年全部旅行的开支之和都没有这么多。高配则有两万七千欧元的款式。这还不是新车,只是所谓Jahrswagen,即车龄不大过十二个月的年车。

替扑死时间:大部分4S车行周日休息,周六上午营业到十二或十三点。试驾带护照和驾照即可,可以自由驾驶一到两个小时,销售人员不会陪同。Vollkasko保险一般是一千欧以下自负。

Fiat 500

德国人发明了汽车,可如果从审美角度讲,我感觉漂亮的汽车除去保时捷这个异数,大多来自意大利。从奥迪经销商出来后,晃到附近的菲亚特和蓝西亚经销商那里看新款菲亚特500。菲亚特500可以指两款车,其一是一九五七年出产到一九七五年的意大利国民汽车,双缸或四缸发动机,最初的型号只有十三马力。第二款车就是后来的新款菲亚特500,和大众的新款甲壳虫一样,是菲亚特的经典车型复刻。所谓经典,就是可以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它的样子,比如吕克贝松和让雷诺的《碧海蓝天》(Le Grand Bleu),没耐心的同学可以直接跳到03:30:

或者这段无厘头短片,Parallel Parking:

Parallel Parking from Yum Yum London on Vimeo.

此外还有宫崎骏的动画片《鲁邦三世》和皮克斯《赛车总动员》,乃至南梦宫《王牌空战六:解放战火》之中也有它的身影。

Fiat 500
Fiat 500 by Aesum, on Flickr

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作为retro爱好者,我甚至一度想过要买辆旧款500,不过研究了一下发现保养和维护都比较麻烦,而且和相机不一样,汽车是需要按照排量和环境污染程度上税的,所以六七十年代的相机可以随便买,六七十年代的老爷车买来,麻烦事是很多的。再有就是,旧款的重量实在是太轻,马力实在是太小,高速上不够安全,开长途也会累死掉。那么,复刻旧款外形的新款菲亚特500,大概应该是个折衷的选择。于是我又约了第二个周末,也就是今天,的菲亚特500试驾。

我本以为会开到基本型的1.2 Pop,结果经销商居然给了我一辆新款的0.9升双缸TwinAir来开。这款双缸发动机的型号可以在排量比较低的同时输出比较高的马力,当然也就要贵一点。开车上路的感觉是很新奇,因为双缸发动机听起来就像一辆摩托车(大多数摩托车的发动机都是双缸),有很明显的节奏。这大概也算是一种retro吧,毕竟当初的旧款500就是以双缸起家。而目前除去摩托车,量产的汽车里似乎只有印度塔塔的Nano和菲亚特500在使用双缸。这种马达的独特声音在转速过低时尤其明显,整车都在随之颤动。不过,今天一路上虽然有几次都转速偏低,但是相比试驾A1时起步熄一次火,今天倒是全程顺利。

Retro Fun

菲亚特500的驾驶感受总结起来,就是腾挪灵活,乐趣多多。它并不是马力强劲的车,虽然也在高速上飙到了一百七,不过加速感平平,马达的声音也有些力竭。更适合它的角色是在罗马或巴黎这样的城市里轻盈地滑过街角,载着纤弱的小女生去她最喜欢的咖啡馆。在一个空旷的小停车场里原地转了四五圈,菲亚特500的转弯半径小得令人发指,平行停车简直不费吹灰之力。而后座出乎意料地并没有想象中窄小,甚至可以说强过A1。

如果一定要说菲亚特500有什么缺点,就是开太久可能会不舒服。车不够稳定,不肯安份下来,时刻都会觉得有什么需要调整,不似稍大些的车,在长途驾驶时有一种巡航感。此外,虽然500的碰撞测试得分甚高,不过实际情况永远是车越重越安全,奥迪A1尚有整整一吨出头,菲亚特500只有半吨重。还有就是那个由微软研发,无用之极的Blue & Me车载智能声控系统,不过那个是选装件。价格方面,0.9 TwinAir配备空调、玻璃天花板和一些必要装备之后的新车售价是一万五,便宜些的二手车则在一万以下。

希望下周能试到新款Po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