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事6

回家

4号早上德国时间10点起床,洗个澡,吃掉前一天剩下的土耳其批萨,把垃圾扔了,电源都拔掉,窗户罩起来,关上灯,背起我装laptop的小书包,拖着我能装下一头成年种猪的行李箱,顺着鹅卵石铺成的小巷子一路哗啦啦地奔赴火车站。ICE上静谧无比,我坐在上面掐指计算还需要买几件礼物。16点多到了法兰克福机场,check in(差点写成log in)的时候人家问我想坐哪儿,我说窗口。然后逛免税店,买巧克力,喝了杯咖啡,就听到了通知登机的广播。

9个多小时都没怎么睡觉,一是因为我那个座位是窗口没错,而外面正对着两台吵得要死的涡轮;坐在我左边的德国老太太不知道是因为头一次要去中国兴奋过度,还是跟Priscilla一样有飞行失眠症,总之她老人家自始至终一直在做三件事:做填字游戏,读中国导游书,以及扯着我聊天。不知过了多久,我迷迷糊糊中觉得应该快到白天了,就打开机窗往下看。晨光熹微中只见一片积雪的山峦,壮美祖国,大好河山之类的词就开始在我脑子里面翻滚。谁知过了一会儿显示器亮了,一看地图,发现其实刚到蒙古境内。哎,独立了,真可惜。

飞到北京,顿觉得天空灰乎乎的,建筑物怎么都蒙了一层土。出terminal坐大巴颠簸了一个多小时,又头痛又想睡觉,可还是睡不着。瞟一眼窗外忽然看到一个牌子闪过去:『天津界』,开始由衷地高兴。到南京路下车,坐上一辆脏兮兮的夏利。开到大港只要100块钱,爽。然后就按了我家的门铃,见到了我的亲娘。我娘的眼泪就差点流下来了。洗澡吃饭聊天,折腾到了北京时间快0点,睡意终于在34个小时之后降临了。第二天天没亮就醒来,冲到街上吃了个煎饼果子。

呆在家里看了两天电视,动不动就是奥运的广告。还听说了好多事情,什么查暂住证,不让接受老外采访之类的,听得我有点惊讶,好像越来越烦奥运了。确切的说不是烦奥运,而是受不了这个鸟政府对于奥运的态度,简直就是借机撒疯,跟斯皮尔伯格的行为性质差不多。不过这样也好,多出点负面新闻,社会才能变革。不在家看电视,就出门找同学。大学同学散落在全国各地,高中同学倒是还有几个在附近。见到塔布里斯兄弟,每天跑通勤累得要死。见到乐圣小龟龟,当了条子很拉轰。见到某美女,又换了男朋友,又是我认识的。见到另一个美女,一起喝茶,谈到了买车买房子的问题,顿时觉得自己需要赚的钱还真不只一点点。在家几天把能见的都见了一遍,又跑到图书大厦买了几斤书,一边往怀里塞书一面心想天哪怎么可以这么便宜,都没一本超过10欧元的。买了一摞还不过瘾,又加了一张姿姿的正版CD,补上07年没法买的缺憾。

12号Priscilla来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我们汇同butter同学及其家属一起吃了晚饭,并于次日在butter的陪同下游览了紫禁城和北海。再次日我们去了北外,见到了左贤侄女,然后奔赴五道口光合书店。再次日我们到了大港,吃火锅,狗不理包子,买盗版,并看到电视上的一些短暂报道,然后17日一同登上飞机,回到了法兰克福。

Helvetica

关于Helvetica这部电影,评论已经。不管这部片子有多主观,对排版和设计感兴趣的同学们而言,仍不失为一部必看之作。在这部电影之前,我对于Helvetica这个「像水和空气一样平常」的字体,很难说有什么特别的偏爱或者拒斥,它只不过是我写下的CSS里,font-family中一个偶尔的存在,它如同空气的特性也让我如看待空气一般看待它——视而不见。但看过这部电影之后,在生活中许多曾经司空见惯的场合,我总是能敏感地注意到,咦,又是Helvetica。我相信经过这部电影一连串惊鸿一瞥的定格镜头之洗礼,多数人都会对这种字体产生过敏,这大概是这部电影的副作用之一:将Helvetica从它已经与之融合的浑然环境中拉出来,从而违背了Helvetica「被人忽略」的应用初衷。

Helvetica这部电影引人注目之处,并不在于它如何将一个字体作为纪录片主角,而在于它将一大票隐在幕后的字体设计师请到台前,让他们说出了他们围绕着Helvetica,对于字体,对于排版,对于设计的观点。尽管这些观点在抵达受众的时候已经被截选,但终究是聊胜于无。这些人是地地道道的设计师。设计这个概念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佳的诠释:设计包括艺术,但也不单是艺术。设计的过程,亦为自我个性、文化传承和实际应用的妥协、融合与升华之过程。在字体设计这方面,使用拉丁语字母的现代人们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他们自印刷业在西欧昌盛伊始,一直都有一批这样的设计师传承下来,并且还将传承下去。而相比之下,我们的当代字体设计,似乎没有什么值得令人称道的地方。

德国并不应算是一个Helvetica肆虐的国家。FF DIN,一种德国国家标准局指定的公共字体,是所有的路牌、警示牌、火车站和其他交通场所的规定字体。这种字体,如果不能说特别漂亮的话,至少是相当的匀称规整。而其他可以(或者通常)适合Helvetica应用的场合,比如挂在诊所门前的医生铭牌,或者钉在车库前通道的「禁止停留」的警告牌,德国人也通常会用Akzidenz-Grotesk,一种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老牌无衬线字体。相比之下,跨越莱茵河,法国在这方面就自由很多,或者说,因为没有无所不包的标准,Helvetica有些无孔不入。站在斯特拉斯堡中心岛的街头,随便看向哪里,你都能看到Helvetica出现在各个角落,而如果我没看错的话,法国火车站也是以Helvetica作为标准字体。

对于重视网上阅读体验的人来说,一个网页上字体的选择,反映了设计者的品位。虽然和布局以及配色相较而言,字体对于受众的直接影响似乎最为细微,但事实上,字体对于网站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内容——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若有疑惑,不妨修改浏览器的属性,强制一切站点只能以Comic Sans字体显示拉丁语基础文字,以方正卡通体显示中文,然后再浏览你熟悉的那个WWW,看看它会变成什么模样。当然,不仅仅字体,文字的排版也极为重要。比如某个中国xx党在网上发布的所谓章程,不知何故居然将行间距设为0,让所有文字摩肩接踵地重叠在一起,于是不论其文字再怎样地激昂坚决,阅读起来的感受都如同一张粗劣的促销传单。

在大多数时候,对于中文正文的字体,我们能够选择的并不多,我的意思是,我们其实没有选择。暂且不去想什么跨平台跨浏览器,只说在Windows加ie上,永远安全的选择只有两种:宋体和细明体,而它们事实上是同一种字体,「明体」是倭人仿造明朝印刷用宋体而产生的称谓,后来传入台湾。也许随着Vista和ClearType的广泛普及,微软雅黑也会成为另一种可能,但是相较于前两者,它看起来总是不那么顺眼,我个人相信这不是个习惯问题……我的意思是,这不是我的习惯问题——正如serif字体适合拉丁基础文字的阅读(虽然也有人不这样觉得),宋体和明体这种「带衬线」的字体也更适合中文正文的阅读。(我也不否认,Mac上的丽黑Pro的确很漂亮,但是我没办法用它看很长的文章,总觉得一片粗黑望过去,缺乏阅读的欲望。)顺便说一句,如果你从未用过细明体,那么可以找找它试用看看。通常在简体中文win下它被标为「MingLiU」或者「PMingLiU」,注意大小写。如果它看起来似曾相识,是因为它其实是big5编码页面的默认字体。至少从win95时代,它就存在于任何一台装了中文支持的windows系统中。它有一个很有趣的特性,就是它能保持正常显示的最小尺寸是11像素,而不是宋体的12。就如同宋体有新宋体一样,细明也有新细明。个中区别,中文方面的可以忽略不计,重要的是新宋体及新细明体对于英文和中英文混排的处置大有改善。

前面说到,宋体和细明是最安全的正文字体。所谓安全,是指它们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你的网页在不同的显示环境中保持最大限度的美观和一致。使用任何其他字体都是在冒着丧失兼容性的危险。而且,老实说,我觉得宋体和细明体都相当美观,虽然细明体感觉差一点,可能是因为繁体字还没看习惯。这两种字体的存在和普及对于在网络上使用中文的人们来说多少是一种未被发觉的恩典。很遗憾,不论是宋体还是细明体,我都不知道它们的设计者是谁。最有可能的解释是,从名称上看,它们的成型时间早在数百年前油墨印刷术兴起的时代。无数刻字匠人的共同努力,使他们具有了今天在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原型。那么在计算机出现之后,是谁将他们点阵化和矢量化的呢?有一个答案,是「北京中易中标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不知道这是否准确,无论如何,我想对这样做的那些人,致以深深的敬意。

虽然在潜艇日志对于Helvetica的这篇评论中,作者以知识分子和文艺青年的忧患口吻,对于这个文字电子化、字体单一化的时代所导致的个性消弭表示了强调和担心,但是在有所共鸣的同时我也觉得,字体的缺乏选择,对于(广大的)中文网页设计者乃至网络内容的书写者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它使得你无法做更加恶心的选择。尽管基于这两个没有选择的选择之上,坏品位仍旧会带着镣铐跳舞,不顾一切地涌现。在种种令人恶心的网络中文现象里,比起标点符号和脑残体,我对斜体中文的耐受性或许更差一些。我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使用斜体中文,全然不顾他从小学写的汉字中是否曾经出现过这个概念。我诚挚地恳求所有读到这篇blog,将来能有机会在电脑上选择一种字体来书写的人,不论您所选择的字体是什么,不管您想在您的句子中打上几万个感叹号,或者您想要写下多少诸如「怕伱赱の說伱鈈會囄開我」这样耗费脑细胞的鬼画符,求您千万、千万不要让它是斜体。

英文也有一个相对安全的最小集合,所谓(ms的) core fonts,感兴趣可以细心搜一下,相关的文章已经有很多了。其中我最喜欢的是Courier New和Georgia。

在Helvetica中,Erik Spiekermann曾经说过,Helvetica的设计者将每一个字母都弄得一模一样,这是军队,不是人。可是我倒觉得,仅凭Helvetica是非等宽字体这一条,就足以将其剔出军队字体的行列。如果一定要说某种字体像军队,那么它至少应该是一种等宽字体,也就是说,所有字母和符号所占用的宽度都一样。在我看来,Courier是最具有军队气质的字体,虽然它也应该算是有衬线的字体。对于愿意欣赏它的人来说,它安静,大方,坦率,每个字母都像是整装待发,发扬了从久远的打字机时代开始的光荣传统。是的,和所有其他等宽字体相比,它这种老旧打字机的气息大概是它吸引我的最大原因之一,也正是这一点让我无法最终接受其他等宽字体,虽然有些真的很漂亮,但是最后我总会回到Courier New上来。我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当初未能认真去弄明白VC++6,就是因为没能看惯Fixedsys。至于什么Consolas或者Vera Mono之类,总觉得缺了点优雅。而且Courier大概是最为安全的一种字体,在目前的环境下,横跨Windows,Mac和类Unix平台,你很难找到没有Courier的地方。当然Courier也有它的问题,最主要的一个大概是它太宽了。等宽字体不可避免地有一些额外的宽度,但是Courier有点太过丰腴了。我的laptop屏幕的宽度是1280,去掉滚动条和行号列的宽度,Courier只能排120个字母,而Consolas可以排134个,Fixedsys可以排到150个。字体太宽,读一个单词就要跨越更长的距离,我不知道别人怎样,至少我觉得自己阅读的速度会有点下降。

非等宽字体,或者按照字面的翻译应该说,协调字体(proportional font),就是指每个字母占用的宽度不一样的字体。Helvetica就是一种非等宽字体。通常来说l和i占地最窄,m和w之类就宽一些,这是符合人类阅读和书写习惯的一种字体。在这类字体中,我最喜欢Georgia,也许更准确地说,是没有经过平滑处理的小号Georgia。它的字母宽度差别比较大,我的屏幕上,一行可以排300多个i,但是只能排90个m。自从遥远的Donews时代,我就在blog上使用它。它匀称,饱满,自然,丝丝入扣,很讨人喜欢。甚至有时候我在Windows上都用它来写程序——notepad++有一个Vim无法比拟的优点,就是它允许你用任何字体,包括非等宽字体,来显示任何东西。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变态,不过你也应该试试——关了ClearType,把编辑器的字体设为14像素的Georgia,写点代码吧,感觉很好,尤其是数字。

Somnium

写了这个blog程序,起名叫做Somnium。名字来自开普勒写的一部小说,内容是月球旅行。Kepler是Lua的web开发工具集,Somnium正是基于Kepler写的。而Lua这个词在葡萄牙语中是月亮的意思。

暂时还在pre alpha阶段,源代码尚在整理,稍后奉上。主要是太恶心了,而且没文档,我都没耐性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