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扯淡,以及一本书的读后感

书的名字叫做《天葬》,扯淡比较长,没耐心的同学请向下拉,找书PDF下载的直接拉到最后。

自初中有历史这门课开始,我的历史就非常差。我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到的历史课本封面上有个司母戊鼎,也可能是四羊方尊,而我的第一个历史老师是个看起来很和蔼的准中年女性。那个时候我自作聪明地认为自己的历史不会太烂,因为我爸是个喜欢历史的人,我家有不少历史书,我对于那位准中年妇女所讲的大部分名字和故事也都知道个大概。但是如同十三岁的大多数想法一样,我错了。虽然一开始我很认真地听历史课,不时与准中年妇女做眼神接触,在她抖包袱的时候露出会心的笑容,还试图像邻座女生一样认真地做笔记,并且在平生头一回发现了荧光笔的确是很实用的东西之后,郑重地在历史课本上试验各种Highlight技巧,但是,但是,但是呢,有一次我很不幸地在走神还是做小动作的时候被准中年妇女狠狠地当堂批评了一顿。我已经着实记不起那件事情的缘由了,我甚至不确切地记得她说了我什么,说了多久,我只记得她皱着眉头恶狠狠的样子。当然,那可以解释为恨铁不成钢的恶狠狠,但是在走神或者做小动作正酣的时候仰头看到一张恶狠狠的脸并听到一句恶狠狠的批评,在我的心灵上恶狠狠地留下了印记。我承认这有些找借口的意思,但无论如何,事实就是自此我的历史绝少及格。一两次不及格我爸还觉得是正常现象,但是一段时间的不及格乃至一个期末考试的不及格之后,我爸不得不跟我开了个碰头会研究一下问题的症结。我的看法是,首先,各朝的这些个盛世、兵变、新政、起义、重大发明、抵御外侵等等标志性的事件,过程是可以明白的,但是年份非常难记。至于朝代起止和帝王生猝的年份,更是打死也记不住;其次,书上那些对于这些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总结,我是绝对读不懂也记不住的,一样到了「打死也」的程度。我伟大而耐心的父亲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曾经和我做了很多练习,比如把事件和年代做成小条贴在墙上,时不时就弄乱顺序让我复原之类。我印象里这些手段部分解决了年代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年份终于能在用于考试的短期记忆中呆一阵子直到考试结束了,但是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分析之类还是失分的重点。对于那些教科书上被列成条目头头是道的历史事件起因结果意义分析,我每个字都认识,连成一句话也知道主谓宾定补状各在何处,但就是不明白什么意思,基本上和我的政治课情况相同。

好在中考不考历史,我得以逃过一劫。高中之后我的历史课涛声依旧,渐渐我觉得在历史课上睡觉就好像在体育课上跑圈一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别人认真复习历史的时候我也多半只是在认真看电玩杂志。会考时我的历史得了个C,这不令人惊讶,令人惊讶的是我除了地理之外的其它所有科目都得了C,地理是B。(这些分数现在仍旧留在我的留学申请材料里,年少的读者们请引以为戒。)后来我选了理科,我的美女同桌则选了文科班,我的历史课也就随她一起,离我而去。会考结束的那天我把厚重而充斥着涂鸦的历史课本在天台上付之一炬,并为自己不能把政治课本也一并处理掉而倍感沉重。

但是我能烧掉承载历史的一堆纸,却烧不掉历史本身。历史是不能逃避的。研究室位于浙江大学的伟大的IPv9工程所标榜的国际标准文件RFC1606发布于一九九四年四月一日,其结论是这样一句话:

Those who do not study history, are doomed to repeat it.

「不研究历史的人,注定要重复它。」 Doomed to repeat it,Doomed to repeat it。Doomed这个词翻译成「注定」听起来相当的轻描淡写,也的确无从描述我在此后的人生中是如何因为历史的匮乏而遭受的劫难是如何令人难堪地灾难性。当高中时代的记忆在我脑海里只剩下对战星际争霸和晚自习之后送女生回家,历史书上的一切内容也都退散到接近于零。我后来对于历史的无知程度,别的不说,甚至连我国朝代的先后顺序都必须靠一首儿歌记住:

(调寄《两只老虎》:) 商-周-秦-汉,商-周-秦-汉,隋-唐-宋,隋-唐-宋!元-明-清,共和国,元-明-清,共和国,邓小平!邓小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然,我还是知道了汉隋之间有很多别的东西,以及在清和共和国之间乃至现在都有另一点别的东西,但是对于具体年份的白痴则没有任何改善的征兆。虽然当别人提到汉朝的时候我能明白那大概是公元前后的事情,而清朝应该是在十七到二十世纪左右。在这^$两者之前、之间和之后的事情,我就完全没有概念了。比如你问我贞观之治大概是公元多少年,我只能冲你干瞪眼,连百位数都说不出来。又比如我记得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但是它们是哪朝的青铜器,这个朝代大概在公元什么年份,我就只能瞎蒙了。至于诸历史事件的起因结果意义和分析,不提也罢。你还记得洋务运动的起因结果及其意义么?你要是记得,我景仰你。在和某一小撮人聊天的时候,聊到历史是不可避免的。你知道,和某些nerd们聊天,话题转到历史政治乃至经济哲学就好像吃大餐要喝汤一样正常。在这种状况下,对于历史的了解决定了谈资的丰俭。每当这种时候,我就只能靠扯淡来掩饰无知,就好像我正在做的一样。

扯了半天淡,乃是为了引出一个观点,就是我对于历史的无知,主观上是因为智力障碍和性格取向,客观上则是因为我受到的历史教育有问题。在学校里,我一直都不能明白为什么历史事件都要给出很多需要记下来的意义,而数学定理却没有。历史书里的历史,其流动是那样地平滑、完整、符合逻辑,对它的分析是那样地堂皇而系统。我本能地觉得,这不对,我不爽,我不想学,我不愿意记住。这样的心理持续了如此之久,以至于我对于灌输历史的行为产生了一种拒斥,对于任何人告诉我的历史事件将信将疑,更不用说基于那个历史事件所得出的什么结论。甚至我也极端地认为,客观历史是不存在的,人类对历史的认知永远是残缺和扭曲的。至于什么官方对于历史的演绎,更是应该在第一时间烧掉的东西。转述的过去并不比未来更可信,因为未来尚未被经历,怎样解释都有理,而一个人自己对于过去的记忆尚有可能混淆不清,更何况从已故的他人那里所得到的传闻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定要去了解一件过去的事情,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那些来自不同人的彼此径庭的版本多听几个的好。

咳,终于说到《天葬》了。吐蕃的现状及其历史,是这段时间闹哄哄的时事让我产生起一些兴趣的东西。我在国内的二十来年没在物理上接触过一个藏族同胞(仅仅在WoW三区上有个藏族朋友),也没去过比敦煌更靠西的地方。我之前对于吐蕃的了解来源,仅限于教科书。地理教科书的东西,我捡有趣的记下了,而历史教科书告诉我的东西,我百分之九十九都没记住。幸而德国目前还是很愚蠢地不对网络加以封堵,所以我就找到了我最好的朋友Google,开始搜索一些靠谱的资料,希望能够弄明白,吐蕃到底跟天朝是什么关系,到底有什么过节,有什么把柄能作为鸡蛋上的缝召苍蝇。恕我愚钝,直到大学的时候我才渐渐意识到,我国的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如果你不留意,很多看起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就会被忽略。很少有人知道它们,更少有人讨论它们,极少有人传播它们。如果你不愿意了解这些事情,你可以生活得很好。而如果你不停地去挖掘它们,一方面你自己会心里难受,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有人来阻止你这样做。因为你越是了解到同一个故事的另一种讲法,而这种讲法和你所熟知的那一个彼此抵触,或者你根本就没听过这个故事,就会越发地产生困惑。这种困惑会导致你的怀疑,可是怀疑是不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的。

而《天葬》就是一本靠谱但是不和谐的书。作者是个中国人,53年生,95到98年在吐蕃深入旅行,书也是98年写成。书写得很中肯,虽然像流行小说,但是正文让人感到它仿佛是一本学术著作。不说别的,只看那密密麻麻的引用出处和脚注,就足以明白作者在里面花了多少心血。尽管作者在前言中明确说过,他没想写成学术著作,但是我读后觉得,这本书要远比现在国内的许多学术著作可信、真诚和严肃得多。虽然书成至今已经十年过去了,但是书的主题正涵盖了我现在所想要了解的,也是当下让人好奇的全部问题:

  • 吐蕃究竟历史上就属于中国, 还是直到本世纪中才被朝廷所占领?
  • 未来的吐蕃应该独立还是归属于天朝?
  • 天朝的国家利益和吐蕃的民族意愿, 哪一个应该是更高标准?
  • 首先是应当使吐蕃普通百姓有更好的物质生活, 还是首先需要争取吐蕃的民族解放和政治自由,为此不惜流血牺牲?
  • 宗教对吐蕃社会的作用与价值应该怎样判断,是需要继续置其于社会核心的地位,亦或应该促其淡出吐蕃的世俗生活?
  • 不管对于中国或是吐蕃,主权是否值得奉为至高无上,为此而双方你死我活地斗争无休?

书中还提及了鸠摩智及其前世的一些事迹,也是属于我此前真空的知识,令人颇感兴趣。我花了两天一气将其读完,若干笔记如下:

  1. 吐蕃曾经强盛过,也曾经独立过。自古至今,吐蕃和天朝的关系一直很复杂。唐朝给吐蕃嫁过公主,好听说是和亲,不好听说是逼亲。宋朝咱们有多大版图,不提也罢。元朝时候吐蕃人是色目人,比汉人高等,而且元朝统治中国的是蒙古人,乌兰巴托对咱有主权么?明朝的时候吐蕃给咱上贡,这固然没错,但是你得看看人家贡什么,咱们又回什么。清朝倒是比较明确,朝廷有个驻藏大臣,但是这个大臣在那儿有多少实权,又是另一回事。民国初的时候吐蕃宣布独立了,虽然没人理会,事实上也跟独立没两样。那个状态,拽一句拉丁语,叫做de facto。必须感谢当时的民国政府,虽然没力气打过去,嘴皮子上倒是不放松,在各种外交场合一口咬定吐蕃是天朝的一部分,所以后来毛爷爷派兵打过去,国际法上没凭据,番邦也不好意思说什么。
  2. 50年的时候,解放军把吐蕃控制住了。天朝最早的一国两制,就从那个时候开始了。鸠摩智那时候是好同学,听党的话,还投票通过了宪法。可惜毛爷爷后来开始发疯了,吐蕃的既得利益者们被农奴运动搞得不爽,开始反抗。米国CIA为了削弱天朝,也空投了俩人在吐蕃,训练一帮喽罗,引发59年一场乱,将半推半就的鸠摩智带到了天竺。鸠摩智走后,天朝摧毁了农奴制,举国崇拜毛爷爷,吐蕃也不例外。毛爷爷的精神指引下很多汉人进藏,也让吐蕃的很多人染上了相似的狂热。天下教徒本一家,吐蕃人们开始把偶像从鸠摩智换成毛爷爷。北京的金山上,巴扎咳。而鸠摩智,那个时候很凄凉。
  3. 76年毛爷爷挂了,教主一死,没有宗教崇拜习惯的汉人们从狂热中冷静下来,开始搞经济。可是,吐蕃人不习惯没有神供,问题是理论上鸠摩智会转世,毛爷爷却不会,所以鸠摩智的影响力又回来了。十多年后,天朝在吐蕃的影响力式微。后来就发生了吐蕃叛乱事件,而胡core那时候在吐蕃做党委书记,他没下令开枪,但是的确死了人。十月份,鸠摩智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4. 之后的吐蕃人民就生活在郁闷之中,而鸠摩智则越来越风光,01年还去了趟台湾。虽然这几年他的口风有变,不再坚持吐蕃独立了,但是比他激进的人仍旧存在。同时,吐蕃内的民族问题越来越突出了,不仅仅在汉族和藏族之间,也在藏族内部。
  5. 吐蕃对于天朝的最重大意义在于战略地位。如果吐蕃被天竺控制,那么天朝就很难受。
  6. 何以一向以理性著称的西方人对吐蕃情有独钟, 竟然到了如此执着的程度?如前所述, 西方工业国已进入所谓后现代社会。人们在经历了长期的技术发展、经济繁荣和富裕生活之后,也发现了高度现代化带来的许多难以补救的社会弊端。例如,弱小民族消亡,传统文化遗产的失落,自然环境的破坏,核扩散引起对前途的焦虑等。人们自然地产生了对失落的过去的留恋。西方人在自己的国家和地区重视绿色和平的同时, 也把注意力投向了发展中国家,善意地希望发展中国家不要重蹈他们的覆辙。而号称世界第三极的吐蕃不仅地理位置独特,封闭,尚未受到现代化冲击,而且这里生活着相对与世隔绝、智慧却又十分知足自得的吐蕃民族,他们还有自己古老独特又神秘莫测的宗教传统。这一切正好符合西方人对一个理想的、失落了的过去的构想。於是吐蕃在他们心目中变成了世界上最后的一块净土, 变得神圣不可侵犯。不幸的是吐蕃今天偏偏在共产主义中国的统治之下,据说汉人正在剥夺藏人传承自己民族文化的权利, 正在以移民的手段最终消灭这个民族。 正在这块净土上进行可以导致全人类走向毁灭的核试验。这怎能不让热爱自然、热爱和平的后现代西方人格外痛心疾首,动起真感情来呢?这就是为什么在吐蕃问题上,西方民众采取与政府完全不同、十分过激的态度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西藏问题最终成为国际问题的根本原因。
    (作者引用)
  7. ……

剧透暂时结束。原文的口气不是这样的,就好像原文的遣词亦不是这样的。书中还有很多其他中肯的意见,比如对于吐蕃人为何如此地钟情黄教,而藏传佛教又是如何地区分为僧侣宗教和平民宗教,以及为什么朝廷对于吐蕃投注了如此多的心血,吐蕃人却怎样也不领情,乃至藏人的种种风俗之缘由,都是非常值得一读的。虽然读过原文也许会觉得太沉重,沉重的原因是当你了解了这些事情之后发现一切其实是个死结,一团迷雾,全都是猜疑和不能互相理解,是一团A.T.Field织就的乱麻。而你作为一个平民,只被无能为力的感觉充斥,感觉非常不好。

但不管怎样,我认为知道这些要比不知道这些好。我被这本书震动了,也希望更多的人都能读一读这本书,尤其是中国人,中国大陆人,中国大陆的汉人。我读此书与推荐此书的动机并不是出于爱国,爱国两个字,我不好意思说出口,因为我没这种激情,也不愿意干什么蠢事。我所希望的是这个世界上的国家界限的消弭,多多少少算是个无政府主义者的理想。我知道,这其实比抵制法国货更幼稚。

天葬PDF下载